台積電於2023年第四季財報發表會中揭示其未來發展藍圖,強調在製程技術上持續領先業界。總裁魏哲家表示,2奈米製程已按計劃進行,預計於2025年投入量產;同時3奈米製程客戶需求強勁,將成為公司未來五年營收成長主力。
面對全球晶片供應緊張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魏哲家提出「多元製造」策略,在台灣、美國、日本及歐洲建立生產基地,以滿足客戶在地化生產需求。他特別強調,台灣仍將是台積電的技術研發核心,最尖端製程會先在台灣實現。
針對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進展,魏哲家坦言遇到勞工文化差異與技術人才短缺等挑戰,但已採取積極措施改善,包括增加台灣工程師赴美支援,以及加強當地員工培訓。第一座晶圓廠預計在2025年量產4奈米晶片,第二座廠則將於2026年開始生產3奈米產品。
展望2024年,魏哲家預期整體半導體市場將成長10%,而晶圓代工產業成長率可達20%。他認為人工智慧應用將是主要增長動力,台積電AI相關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6%提升至2023年的8%,預計2024年將達到15%至20%。
這場法說會發生在台積電剛結束平穩的一年之際。2023年,台積電全年營收達新台幣21,999億元,年增轉負1.9%,但先前預期下滑幅度更大,顯示需求正漸趨穩定。第四季單季獲利達新台幣2,387億元,季增10.2%,優於市場預期。
財務長黃仁昭表示,雖然2023年資本支出較原定計畫減少,但2024年仍將維持300億至35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主要用於先進製程開發及海外擴廠。
魏哲家在分析師提問環節特別提到2奈米製程將採用GAAFET(環繞閘極全電場效應電晶體)技術,性能預期比3奈米提升10%至15%。同時台積電也在開發超越2奈米的技術,確保公司競爭優勢延續至少十年。
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魏哲家表示會嚴格遵守美國出口管制規定,但仍看好中國客戶的長期成長潛力。他指出,台積電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已從2022年的10%-11%增加到2023年的12%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法說會魏哲家罕見地談到股利政策,表示將維持相對穩定的現金股利配發,並未排除透過發放特別股息回饋股東的可能性。分析師解讀這可能意味著台積電2023年每股現金股利將不低於前一年度的新台幣3元。
疫情後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地緣政治變化,讓台積電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環境。魏哲家強調,台積電的策略不僅是技術領先,更要透過全球化佈局來確保營運彈性與持續成長。他預期2024年後,隨著庫存調整完成及新科技應用興起,半導體產業將重回長期成長軌道。
魏哲家在會末表示,儘管近年全球經濟情勢動盪,但台積電對半導體產業和公司長期發展依然樂觀。AI、高效能運算、自動駕駛和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的蓬勃發展,將持續驅動晶片需求成長,台積電也將持續投資研發,確保在產業轉型期保持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智庫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台積電的全球化策略將使其在地緣政治風險中具備更高韌性,但也面臨成本提升和技術分散的挑戰。報告預測,到2030年,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地區的產能比例可能從目前的約10%提升至25%。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發布的資料,全球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市場中,台積電市佔率已超過90%,預計未來五年內仍將維持絕對優勢。該協會認為,隨著AI和高效能運算應用普及,對先進製程需求將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半導體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佩真分析,台積電的全球擴張雖然增加了營運複雜度,但從長期來看將強化公司競爭力,並有助於緩解台灣單一生產基地的風險。她建議投資者關注台積電未來幾年在人才培育和技術移轉方面的進展,以評估其全球化戰略的成功程度。